透过经济看国学mobi-epub-azw-pdf-txt-kindle电子书
书籍编码:3173
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互联网分享社区】(账号:hlwfxsq),首页回复数字3173 ,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作者: 翁礼华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20-4-1
内容摘录
第三章 民族的心态文化
一 生产方式决定民族的心态文化
世界文化按生产方式不同分为三大类别:中国的大陆农耕型文化,西方的海洋商业型文化,中亚、西亚及北非的沙草游牧型文化。其中两种文化对中国影响最大,首先是中国本土的大陆农耕型文化,其次是西方的海洋商业型文化。大陆农耕型文化产生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心态。
(一)中国大陆农耕型生产方式的心态文化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其地处平原,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灌溉便利,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形成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只要在家庭内部男耕女织,合理分工,就能满足一个家庭生活的需要,因此人们长久以来都过着聚族而居的生活。
由于农业生产必须遵循二十四节气,该耕耘的时候就得耕耘,该播种的时候就得播种,该收割的时候就得收割,否则就会“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如果不误农时,老天和大地就会给人以丰硕的回报。在中国人的传统眼光里,自然是善的,可以靠天吃饭。因此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上古的中国人还把顺应自然进一步发展为效法自然:盖房子效法天圆地方,来个顶圆基方;衣着效法天玄地黄,来个衣玄裳黄。他们认为跟大自然协调同步有利于生长繁衍,吉祥如意。
农耕经济聚族而居,安土重迁,产生了注重人际关系的熟人社会,强调“人之初,性本善”,重人情、讲面子、讲关系。
(二)西方海洋商业型生产方式的心态文化
西方文化源于地中海沿岸民族,其最重要的发源地希腊,境内多是山地,首都雅典的粮食依靠进口。海上贸易要冲破惊涛骇浪,冒极大的风险,自然界的风云瞬息万变,诡谲莫测,因此在西方人的传统眼光里,自然是恶的,是人要征服的对象。《圣经》在《创世记》中叙述上帝造天、造地、造海、造日月、造人,体现了一种“创造”的认识哲学,与西方民族当时的生产活动“造船”有关。所以西方文化注重人与物的关系,善于创造,强调“征服自然,天人二分”。
由于跨越地中海的贸易活动遇到的大多是陌生人,必须履行法律手续订立买卖合同——契约。因此《圣经》中的《旧约》和《新约》两部分都强调人与上帝的关系是契约关系。西方基督教认为人有“原罪”,一辈子要不断地赎罪,这就带来西方人“人之初,性本恶”的认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