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王朝国家之路mobi-epub-azw-pdf-txt-kindle电子书
书籍编码:3129
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互联网分享社区】(账号:hlwfxsq),首页回复数字3129,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作者: 赵现海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 2022-12
内容摘录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中华亚洲秩序”
文明体作为族群聚合之单位,先天地具有开拓生存空间的内在驱动。因此,所谓扩张取向,便不因文化特质而有所不同,只是在地理环境与文化观念影响之下,在扩张特征上有所差别而已。亚欧大陆不同文明依托各自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政治制度,塑造出不同内涵的文化观念,最终积淀而整合为具有不同特征的文明体系,长期而稳定地对文明内部进程与外部地缘环境施加不同的能动作用。
与亚欧大陆上的其他文明,如西欧文明、阿拉伯文明、俄罗斯文明生态环境有所不足,甚至十分恶劣,只能向外不断扩张,以获取生存空间与资源,从而走上“无限扩张主义”不同,古代中国核心地带生态环境十分优越,中国先民利用这一地理条件,发展出世界上规模最大、最为发达的农业经济。反观四裔边疆,却三面为山,一面为水,生态环境较为恶劣,不适合大规模推广农业经济。在这一地缘政治背景下,中国古代王朝国家呈现出立足于核心平原农业经济的基础之上,在保证内政稳定的前提下,对地理、气候、族群与内地有所不同,甚至差别很大的边疆地区,有节制地进行对外战争与边疆开拓,在大规模推广农业经济的临界点,往往停下扩张的脚步,改而实行防御立场,修筑长城的“有限开拓主义”特征,与亚欧大陆其他文明呈现出明显的区别。
中国古代很早便形成了在亚洲地区扩展自身势力的思想观念。战国时期尸佼认为:“尧南抚交阯,北怀幽都,东西至日月之所出入,有余日而不足于治者,恕也。”为建立“王者无外”理想观念中的“天下秩序”,古代中国运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方式,积极在远方异域扩大自身影响,“文德以绥远人,威武以惩不恪”,从而与中国周边地区长期形成了既具有一定内在关联,又保持相对独立的宗藩关系,将之纳入中国古代“差序疆域”的最外层部分。从现代国际关系视角而言,这是一种以中国为核心与主宰的前近代亚洲区域国际秩序,可称为“中华亚洲秩序”。
“中华亚洲秩序”在结构形态、历史驱动、核心理念、领土观念、运作方式与历史指向等方面,都与其他文明构建的区域国际秩序的历史内涵具有相当差别。
第一,与亚欧大陆其他文明在均势地缘政治下,构建起以均势、平衡为结构形态与内在逻辑的区域国际秩序不同,在“中华亚洲秩序”下,古代中国与藩属国由于力量悬殊,从而在结构形态上呈现依附与被依附的“向心结构”,与当代国际政治学中的“搭车”模式比较相似。在这种结构形态下,藩属国有向中国效忠的义务,中国也有凭借自身的军事实力与政治威望,锄强扶弱、兴灭继绝的政治义务。这就是中国古代所谓的“事大字小”。“事”意为侍奉,“字”意为抚育,所谓“事大字小”,是借助远古中国血缘伦理观念,所延伸、比附而成的一种国际观念。“字”又常用“比”代替,“比”,意为庇护。
古代中国虽然实行“内霸外王”政治模式,但在“差序疆域”观念之下,对于最外层区域的经营,更为强调和平方式,也赋予该模式更多的道义内涵与政治合法性。因此,在“中华亚洲秩序”下,古代中国与藩属国呈现了和谐共生的国际关系。古代中国由此长期有效地维护了亚洲地区的和平环境,是古代亚洲能够维持较长时期和平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