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大趋势:从生物多样性到人类文明的未来mobi-epub-azw-pdf-txt-kindle电子书
书籍编码:3088
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互联网分享社区】(账号:hlwfxsq),首页回复数字3088 ,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作者: [美] 威廉·C.伯格
副标题: 从生物多样性到人类文明的未来
原作名: Complexity:the evolution of earth’s biodiversity and the Future of humanity
出版年: 2021-6
内容摘录
第四章 物种丰富度的全球地理格局
我们先把之前的话题放在一边,姑且不谈不断增加的生物多样性,回过头看看已经高度丰富的陆地生物吧。在本章中,我们要观察一下陆地生物在地球上是如何分布的,而在下一章,我们再来探究这种分布的一般规律。显而易见,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有些地区是无数物种的共同家园,但有的地方一片荒芜。一片区域内陆地生物的数量其实主要取决于两点:温度和湿度。
气候温和、降水充沛的地区,生物多样性往往能达到顶峰,而天寒地冻、降雨量稀缺的地方,恐怕也只能变成只有寒风光顾的冰原,或者物种贫瘠的沙漠。在任何地方,极端的气候条件都会制约生命的发展,我们的地球也因此被分成了几个典型的气候区。
地球两极缺少阳光直射,气温异常寒冷。南极点位于一块永冻的大陆——南极洲——中心,周围是湍急的南冰洋。而在地球另一端,北极点则位于一片主体结冰的海洋中心。尽管冰冷的海水很适宜海洋生物生存,但地球两极的环境对高等陆生动物来说称不上友好。另外,南极和北极中间被好几个温带和热带区域隔开,所以在自然状态下,作为北极象征的北极熊和在南冰洋里游泳的野生企鹅绝对“老死不相往来”。
地球上最大的几个沙漠也有分布规律,基本都位于南、北回归线(南、北纬23.5°)附近。在这里,夏季的几个月白天漫长、阳光毒辣,常常会刷新地球的高温纪录。热带降雨到不了这个纬度,再加上南、北纬30°附近气压又高,最终使这片区域因为缺水而变成了荒原。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带横跨整个非洲北部,向东穿
过阿拉伯半岛,一直延伸到印度西部。同理,在南半球的亚热带区域内,也存在好几个严重干旱的地区,尤其是非洲南部和澳大利亚中部。
除了寒冷的极地和干旱的亚热带,地球也有处于热带和温带的广阔地域。总而言之,地球支撑着无数各不相同的生物群系,不同的地域内物种丰富度各不相同。不过可惜的是,给不同的生物群系或植被型划定明确的界线是不太现实的,这里面没有严谨的科学依据,更像是一门艺术。降雨和温度会在几百里地内缓慢减少和变化,因此植被外观和物种组成的变化也是渐进的。北美洲的高草草原、矮草草原和半沙漠草原之间没有明显界线,这些生物群系的过渡是缓慢的,其内部也有许多共有的动植物物种。要观察植被的明显变化,需要观察者持续监测一片很大的范围,或需要环境条件发生剧烈的变化。不过,虽然自然界线模糊,但我们可以人工地把大自然划定为不同的生态区、生物地理区、生物群系或植物群落,这种做法有助于我们了解自然界。生态学家总共将地球分成了867个陆地生态区、426个淡水生态区。虽然生态区的划分在区域研究中很有用,可这些区划实在是太细致了,不太适合我们现在简略的了解。而动物地理学家划定的六大动物区系又太过宽泛了。综合来看,我们不如根据主要植被型来划分不同的地理区域,毕竟绿色植物是收集太阳能量,并为整个群落供能的关键,值得我们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