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地图mobi-epub-azw-pdf-txt-kindle电子书
书籍编码:3078
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互联网分享社区】(账号:hlwfxsq),首页回复数字3078 ,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作者: 丽贝卡.施瓦兹洛斯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副标题: 我们为何会以现在的方式记忆想象学习思考与行动
出版年: 2023-4
内容摘录
第三章 失真:大脑地图如何决定我们的所见与所感
当你走进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地铁站台,你就会发现地图无处不在。它们竖立在站台上,贴在车厢里,印在传单上。对该市130万乘客来说,地铁地图既是资源也是装饰。但它也说明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有时候一张失真的地图其实能更好地表达人们需要知道的东西。地铁地图是如此,大脑地图也是如此。
波士顿地铁线的布局就像车轮辐条,围绕城市中心向四周辐射(见图3.1),市民可以在中心的4个地铁站换乘线路。我曾经乘坐红线[1]从一个换乘车站(帕克街站)前往另一个换乘车站(下城十字站),结果发现两站之间只相距一个街区。我们再来看看红线一端两个相邻站点戴维斯站和阿莱夫站之间的距离。虽然从地图上看,戴维斯站和阿莱夫站之间的距离要比帕克街站和下城十字站之间的距离短,但实际上这两个站点之间相距超过1英里。简言之,地图对地铁系统的表达与现实并不相符。假设地图上帕克街站和下城十字站之间的1厘米距离等于10米实际轨道距离,那么戴维斯站和阿莱夫站之间的1厘米距离就等于140米实际轨道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不准确反而使地图更加好用。换乘地铁线路时,你只要知道沿线的站点顺序,就能在预期目的地下车。但如要前往换乘车站坐地铁,你还得知道空间信息。去机场是换乘一条线路,还是两条线路?要在哪个站点换乘?到达换乘车站后,应该乘坐开往哪个方向的列车?放大地铁地图,你可以清晰地了解换乘站点周围自己最需要的空间信息。
包括V1在内的许多大脑地图也是如此。V1中对应视线方向表达中央凹视觉信息的部分,相比其他部分来说被显著放大了。事实上,这种放大正是井上一项发现的核心:尽管莫辛-纳甘91步枪的子弹直径均为7.6毫米,但造成的盲区却大小迥异。伤兵们中心视野的盲区极小,周边视野的盲区则大得多。这些差异表明,V1中对中央凹信息的表达被大大地扩展了,就像地铁地图中对换乘车站的表达被放大了一样。
为何中央凹信息在V1里特别突出呢?从本质上说,这是因为投资于自身的长处于自己有益。在视网膜里,中央凹的光感受器比其他部位更密集。中央凹的光感受器越多,收集到的视觉场景信息就越多。这种差异使得中央凹略强于其他区域,造成了视网膜内部的不平等。但这种不平等仅是一个开始。
想象你的视网膜里有两个光感受器:一个位于中央凹,名字叫“弗洛伦斯”;另一个位于周边视野,名字叫“佩里”。假设这两个光感受器同时探测到一个光子或一束光线,并发送相同的信号宣布各自的发现。不到1/20秒,这些信号就会在大脑深处的中继站短暂停留后,通过视网膜里的其他细胞最终到达脑后的V1。一路上,佩里的信号与它周围感受器的信号相融,而弗洛伦斯的信号则被完全保留下来。虽然这两个信号在旅程开始时完全相同,但在到达V1后就大相径庭了。弗洛伦斯发出信息所占的空间是佩里发出信息的100倍[2]。中央凹的弗洛伦斯及其左邻右舍输入的信息在V1中占据了更大的区域,这将对感知产生实际影响。更大的区域意味着更多的V1神经元,而这些神经元会孜孜不倦地去表达中央凹处所探测到的光线图案的纹理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