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向度昌耀评传(第三版)mobi-epub-azw-pdf-txt-kindle电子书
书籍编码:3036
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互联网分享社区】(账号:hlwfxsq),首页回复数字3036 ,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作者: 燎原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3-4
内容摘录
三 河北荣军学校
1 背景:王氏家族的衰败
1953年秋,从朝鲜战场归来的昌耀,以一个伤残文艺兵的身份,进入设在保定的河北省荣军总校。保定,是当时河北省的省会。今天看来,昌耀似乎是在无意之中,充当了一次38军先遣兵的角色:十多年之后的1966年,朝鲜战争结束后驻扎在东北的38军,奉调进入保定,从此在距北京100多千米的这个地方,成为拱卫首都的精锐之师。而昌耀当年的一批战友,几十年后的今天正在保定的38军干休所安度晚年。这些人的手中,至今保存着一份《38军文工队战友名录》。在这份名录上,就有文工队战士王昌耀的名字。而昌耀本人,却在保定生活了不到两年。
战争结束了。战场上负伤的昌耀由此也结束了军旅生涯。这似乎是他人生位置不断前移的又一个脚注:此时的昌耀只有17岁,还不到正常情况下一个青年从军入伍的年龄。而他浴火流血的军旅生涯却已结束。这确乎让人恍然若梦:在他的人生履历中,真的有过那场战争?真的有过弹火划亮的时光?
保定是昌耀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驿站。荣军学校是当时有别于一般社会学校的特殊教育机构,是战后成千上万的退役复转官兵接受中等教育后,再次步入社会前的中转加力设置。官兵们虽然于此退役,但学校仍是军事化管理,学员们身着的,则是没有领章帽徽的军装。而这样的身份,仍是一种荣誉性的特殊身份。
然而,就在这位17岁的少年以退伍军人领有荣耀的红色身份的背后,曾经盛极一时的王家坪王氏家族,却彻底走向衰败。而昌耀家庭的这一支系,几可称为“家破人亡”。
最初的颓势是从其父亲王其桂开始的。前面我已介绍了王其桂北平求学,而后奔赴延安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1939年又回故乡建立中共桃源特别支部,并出任支部书记等经历。这样的履历,也同样是红色的。而根据昌耀的五叔王其榘1957年前后给昌耀的一些信件中的讲述,王其桂接下来的履历则是这样的:
大约是1940年之后,王其桂又参加了一个抗日的国民党整编师,在其中从事文书工作。但仅仅一年之后的1941年,他又回到了桃源乡下,继而修建了那座“金城湾别宅”,过起了旧式知识分子乡间耕读的生活。
也就是在这之后不久,昌耀的大伯王其梅去信,根据自己这位大弟的性格旨趣,建议王其桂在乡下从事办学授课的教育事业。而王其桂于1949年在桃源县城的家中开设图书阅览室,想来应该与王其梅当初的这个建议有关。
从诸种迹象来看,王其桂的确不是一个职业革命者类型的人。作为一个曾经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受过熏陶,并且还创建了中共桃源县特别支部且任书记的知识分子,他的人生旨趣却似乎一直在“古代文人那种田园式的诗书耕读”和“一介书生感应时代脉动、渴望有所作为”这样两个区域间前后滑动。
这样,到了解放战争的1947年初,王其桂又前往豫东,进入豫皖苏边区的“豫东军分区”,在军分区作战科出任作战参谋。而这一时期,王其梅这位久经战争淬砺的职业革命家,正在担任豫皖苏五分区司令员、政委兼中共地委书记。那么,王其桂的这次人生选择,是如同当年赴北平求学一样,再次对其大哥的追随呢,还是听从了大哥的召唤遵命前往?我们已无法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诸多的兄弟姐妹中,这一对兄弟的关系走得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