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帝国的轮廓mobi-epub-azw-pdf-txt-kindle电子书
书籍编码:2993
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互联网分享社区】(账号:hlwfxsq),首页回复数字2993 ,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作者: 吕澎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从秦汉时期到戊戌维新
出版年: 2022-5
内容摘录
Ⅱ
秦通过战争统一了中国,从此秦始皇被“定于一尊” [21] ,之后,汉朝(前206—公元220)巩固统一、扩展疆域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是思想。最初,“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是刘邦的治国理论,目的在于满足人民在征战年月之后渴望安宁、休养生息的愿望。汉武帝刘彻在位(前140—前88) 时,政治上的中央集权非常成功,他显然意识到维持中央统治的方法应该是塑造人们的思想,他选择了儒家,故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他本人当然不是意识形态话术的编制者,这个任务落在了董仲舒等人的身上。在董仲舒之前,汉武帝已经开始采取措施,尽量避免儒家思想之外的学派思想的传播,政府仅仅延揽儒生入仕。同时,设立“五经博士”(专事《诗》《书》《礼》《易》《春秋》的研究) ,使儒学成为官学。博士们将对阴阳五行的解释融进了儒家教条中,使儒学增加了玄学的成分,这些“成分”的作用在于使帝王的唯一性合法化。因为那时的人相信“天”“道”的终极存在的客观性,只有帝王在“替天行道”,他拥有行使一切权力的天然合法性,人们应该一开始就认可这样的永恒现实。儒学的功能主要是为这种秦汉政体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像后来西汉戴圣编《礼记》里所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这类表述的含义经过历代传颂已经深入人们的潜意识中。最后,虽然其他学说仍然有不同程度自由流传的空间,基本的情况是:汉朝是平民创立的天下,所以,官吏升迁的世袭制度就无法实行。建立考试制度被提上议程,需要斟酌的仅仅是标准。既然“独尊儒术”,政府设立的太学当然是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这样,进入仕途的人的思想就能够符合汉帝国的要求 [22] ,而这些都是董仲舒、公孙弘(前200—前121)帮助建立完成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是“儒学”?
人们把春秋(前770—前476)与战国(前475—前221)时期——这个时段容易让人想起西方思想的源头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多家思想流派之间的混战局面表述为“百家争鸣”,可以想象,这是一个思想上的自由时代。从历史学家司马迁(前145或前135—?)的父亲司马谈(?—前110)那里,开始了对不同流派进行最早的归类,形形色色的思想被归纳为“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道德家”(道家)。各家思想都有其特殊性,例如“法家”对法律的强调让人想到西方有关规则与制度的思想,而法家的实质是希望统治者通过暴力与集权实施统治。不过终究是“儒家”和“道家”更为数百上千年的中国人所尊崇和受用——统治阶级对“法术”的利用甚至对法家的思想并不着力宣扬。因而,秦汉政体的基本特点就是儒家思想包裹的法家制度,历代帝王的水平高低取决于如何利用儒术来灵活而有效地解释和行使法家的措施。儒家思想不是宗教神学也不是形而上学,而仅仅是一种政治理论,这也是不同历史朝代总会对儒家思想不断重新诠释的原因——每个朝代的帝王都需要在不可避免的动荡与变化时期为自己的言行提供道统意义上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