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东莞mobi-epub-azw-pdf-txt-kindle电子书
书籍编码:2987
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互联网分享社区】(账号:hlwfxsq),首页回复数字2987 ,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作者: 稻来传媒 编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年: 2021-10
内容摘录
海上生家园
有蚝壳的地方,就有水与岸的交界。
由于淡水和咸水密度不同,水流夹带的泥质和微沙开始在此处沉积。慢慢地,在这原本都是汪洋的地方开始形成了沙洲。土地从古至今都是吸引人驻扎的一个因素,第一批被吸引来的人中,就有“靠海吃海”的疍家人。
疍家人日常以捕捞本地的鱼虾为生,原本除了交易终生不上岸,但沙洲的出现,让他们看到了歇脚的可能。
为了巩固随时可能被海水冲跑的新家园,疍家人开始种植一种在这一带咸水区普遍生长的草。它茂盛,适合用来抵御可能侵蚀、席卷家园的咸潮。他们把这种草叫作咸水草,也叫莞草。东莞的名字,也因它而生。
定居在沙洲的疍家人以“海中王者”鱼虾蟹贝为食。他们白天出海打鱼―麻虾、凤尾鱼、花鱼、膏蟹―随便一网都能有满满的收获。船的空间不大,只容得下一锅一炉,于是“一锅焗”成了疍家人主要的烹饪方法。虎门蟹饼就保存着当年疍家人饮食习惯里的“一锅焗”的踪影。打捞上来的麻虾、花鱼因当地水质特殊而格外清甜,简单烹饪就可直接吃,加点儿面豉酱更香。
抵御咸潮的莞草也逐渐成为东莞居民的生活帮手:编成草席、垫子,甚至买东西时随手用它来捆扎货物以方便手提。端午节的裹蒸粽,就是用这么一捆捆莞草,把装满糯米、绿豆、蛋黄的美味捆扎严实的。
东莞有米香
疍家人驻扎在东莞后,更多人开始从各地迁徙到这里。明朝前后,人们开始大范围筑堤围田。如今的石龙镇、中堂镇、麻涌镇就是在那时,从汪洋中被人们用双手一点点建立起来的。
那是一场持续了数百年的奋斗,以20世纪50年代的“四乡联围”最为壮观。
虽然沙洲的形成,带来的是人们可以耕种的土地,但毕竟海就在不远处,当地又处于更低的地势,所以每年总有很多次,海水会随着涨潮倒灌进田地,将所有的劳作成果清零。1955年,东莞县水利部门决定横跨4个乡,修建一个1 800公顷的围田,挡住随时可能倒灌的咸潮,靠海的麻涌从此拥有可以安心耕种的良田。
稻谷种下了,一年两收,人们不仅可以吃上米饭,还拥有了把米做成各种形状的食物的可能。濑粉就是其中之一:把米磨成浆,放进麻布袋里,用力均匀地挤压出爽滑的粉条。濑粉简单配清汤就很好吃,后来的人们还用它搭配烧鹅。从此烧鹅濑粉成为东莞人放不下的心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