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日残阳:清帝退位与接收清朝mobi-epub-azw-pdf-txt-kindle电子书

书籍编码:2977
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互联网分享社区】(账号:hlwfxsq),首页回复数字2977 ,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旭日残阳:清帝退位与接收清朝mobi-epub-azw-pdf-txt-kindle电子书插图

 

作者: 桑兵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清帝退位与接收清朝
出版年: 2018-11

内容摘录

一 国民会议的南北之争
南北议和首次会议决定停战事宜后,于12月20日第二次会议进入正式议案,首先要解决的君宪与共和的取舍问题,也是南北和谈的主要议题。时人普遍担心双方在此问题上尖锐对立,很难达成一致。不料,在民国总代表伍廷芳坦言民军主张共和立宪,清帝逊位,由百姓公选大总统之后,袁世凯内阁的代表唐绍仪竟然声称北京来者并不反对共和立宪,所协议的是和平达到共和宗旨的办法。其原话是:“共和立宪,万众一心,我等汉人,无不赞成。不过宜筹一善法,使和平解决,免致清廷横生阻力。且我共和思想尚早于君,我在美国留学,素受共和思想故也。今所议者,非反对共和宗旨,但求和平达到之办法而已。”这番出人意料的表态在令关注各方愕然之余,也显示谈判双方似乎一拍即合,事态的发展比预期要顺利得多。既然主要分歧已经化解,接下来的具体操作不过是技术性程序性问题。所以伍廷芳说:“盖承认共和,则一切办法皆可商量。”

可是,正当人们以为难关已过,感到如释重负之际,却波澜再起。恰是在看似皆可商量的实施办法上,双方产生了严重分歧,而且各不相让,以致到了难以商量的地步。伍廷芳以为只要优待清室,包容满人,便可以和平解决。而自称全权大臣的唐绍仪,虽然代表袁世凯表示接受民主共和,并且认为“国人皆希望共和”,可是实现的前提却是“必须徇众”。所谓徇众,具体办法就是由国民大会决定君主民主问题,服从多数之取决。唐绍仪自称武昌起事后他曾上折请求用此办

法,清廷不允,现在自己仍然坚持。尤其强调“对于袁氏非此法不行也。其军队必如此乃可解散。开国会之后,必为民主,而又和平解决,使清廷易于下台,袁氏易于转移,军队易于收束。窃以为和平解决之法,无逾于此也”。

对于唐绍仪提出以国民会议公决国体政体的建议,伍廷芳并未明确表示同意。他认为清廷不会允许这样做,“今各省既皆言共和矣,可谓众矣”。尽管还有数省服从于清政府的权力之下,实际上已经达到多数取决的多数。况且各省代表已至南京议决共和,若是另行选派代表,势必耽搁时日。既然多数国民心理倾向共和,应当从速决断,以免另起风波。唐绍仪则指出,各省代表不能由谘议局指派,到上海的直隶、河南、东三省、甘肃等省代表,不能代表实际管辖各该省之人,不具备决断实行之权。但原则上同意和平解决,且非共和政体不可,表示将以此办法致电请示袁世凯。[1]

袁世凯迟迟未能回复唐绍仪的请示,第二至第三次会议,整整间隔了8天,这在急如星火的情势下,可以说相当漫长。8天当中,袁世凯暗中加紧活动,利用列强以及国内各种政治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迫使坚决反对中国实行共和制的日本以及不肯轻易交权的清廷皇室亲贵接受召集国民会议取决国体政体的办法。虽然唐绍仪声称袁世凯内心赞同共和,而要袁接受共和就非以召开国民会议公决国体政体之法不行。可是到了公开表态决断之际,身处南北中外各种势力夹缝之中的袁世凯,并没有足够的实力和十足的把握掌控局势,只能利用各种势力相互制约,保持平衡,因而不得不瞻前顾后,权衡再三,唯恐处置不当导致局面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