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21位思想家mobi-epub-azw-pdf-txt-kindle电子书
书籍编码:2962
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互联网分享社区】(账号:hlwfxsq),首页回复数字2962 ,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作者: [澳]麦肯齐·沃克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23-4
内容摘录
第3章 保罗·维尔诺:语法与诸众
保罗·维尔诺开出了一份有趣的时代诊断报告。在《诸众的语法》(下文简称《众语》)一书中,他写到了资本性的共产主义(communism of capital)。<注:"Paolo Virno,A Grammar of the Multitude,Los Angeles:Semiotext(e),2004.">这种想法在马克思那里就有一些端倪,他对当时联合股份公司—资本借此汇聚资源,摆脱狭隘形式的私有制的局限—的组建做出了类似的观察。可与之类比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危机导致了资本性的社会主义诞生,其中包含了国家与垄断控制的各种混合物。
我们会发现,近年来围绕欧盟、全球贸易协定、跨国巨头的斗争也具有类似的矛盾性质。为了维持私有产权、剥削和积累,资本采纳了大量的共产主义元素。当下的共产主义形式与30年代大不相同,无关霸权和国家,更多是跨国基础设施。
维尔诺对当代生产方式提出了一种相当传统的认识。他将其称为后福特主义。但是,他的作品在许多其他方面极具原创性。与安东尼奥·奈格里类似,他是透过自身经历来审视当代生产方式的崛起的: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他参加过意大利左翼军事组织并因此下狱。他与奈格里的另一个相似点是,他开创了一套不同于推崇葛兰西的意大利官方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在维尔诺看来,70年代意大利工人主义(workerist)政治运动的一个特点,即激进地拒斥工作,正是当下劳动形式的先驱。正如农业商品化首先产生了流民和路匪,之后才产生了城市工人阶级,后福特主义首先产生了“都市人”(metropol-itans),他们对进厂做工不感兴趣,而是摆弄新兴的通信技术,探索上下班的稳定生活以外的都市生活形态。<注:"参见Christian Marazzi and Sylvère Lotringer (eds.),Autonomia:Post-Political Politics,Los Angeles:Semiotext(e),2007。">与麦克罗比不同,他对这种拒斥的看法带有男权色彩,不过,毕竟他所言不虚。
在马克思“机器论片段”的基础上,维尔诺认为,“对劳动社会的超越”终于出现了(《众语》101)。维尔诺说:“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很不马克思主义的论
点:抽象知识—以科学知识为首,但不只是科学知识—正在变成第一生产力。”(《众语》100)后福特主义存在一个矛盾:生产既要利用质性的创造性知识,又用劳动时间单位来衡量一切。劳动时间不再是衡量尺度,一个原因就在于它所依赖的隐性无偿劳动。
马克思认为,一般智力凝结为固定资本、机器,等等。维尔诺则认为,一般智力是活劳动,它又被称为大众智力(mass intellectual,贝拉迪语),或者众(a multitude)。接下来,他又通过异乡人、语言的共同之处、智力的公共性、表演的精湛技艺、个体化、作为劳动力的生命政治、投机和闲言等主题来探讨“众”的概念。
众与群(a people)不同,这意味着众是没有变成一的多。国家创造了作为一的群,众则偏重霍布斯思想中的自然状态(下文将详谈)。有国家之前是众,有国家之后就是作为一的群。“众是一个消极概念:它是没有变成群的多。”(《众语》23)众的结合因素是共同的语言思想资源和普遍的共同经验。
维尔诺从三个方向探讨众。第一个方向是恐惧和苦恼。共同体让人免于恐惧,而能让人免于苦恼的唯有宗教。恐惧是相对的,苦恼则是绝对的。但是,两者的界线已经模糊了。国家不再让人免于恐惧。群是由某种恐惧捆绑成一个整体的,而国家能够让人群免于那种恐惧。众没有这种内与外的区分。众永远没有家园,永远是异乡人,尽管众依然会“踏上寻求保护的危险旅程”(《众语》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