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审美(大家美育课)mobi-epub-azw-pdf-txt-kindle电子书
书籍编码:2907
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互联网分享社区】(账号:hlwfxsq),首页回复数字2907 ,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作者: 陈旭光 / 楼庆西 / 王一川 / 等 / 叶朗 / 顾春芳 / 主编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内容摘录
一、东西方绘画艺术比较
东西方绘画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差异。
东方绘画的许多传世名作,尤其是壁画,没有作者的署名落款,而绢本、纸本的文人宫廷画作,则大多有作者署名落款。从这个角度去看,中国人的诗歌、书法、绘画、音乐以及棋艺,俗称“琴棋书画”,因为创作者是文人士大夫,都有名字流传下来;而建筑、壁画、园林艺术等归于“营造法式”,属工匠类,一概没有人名落款,尽管建筑在文化中间显得如此之重要。为什么要提这一点?它与我们下面所要讲的内容和某些判断是有关系的。
西方绘画基本延传了古希腊以来的传统。在古希腊,菲狄亚斯设计建造了帕特农神庙,他的名字镌刻在石头上留了下来;希腊每一座建筑和雕像,都有建筑(雕刻)师的名字流传下来——伟大的建筑师与艺术品是永恒的。这方面在欧洲文艺复兴中得到突出表现,也是复兴的内容之一。这与他们的宗教信仰和思想意识有关。
在西方,只要是表征真善美的艺术杰作,无论作者是民间工匠还是宫廷画师皆有署名,因为它是献给上帝的礼物,体现创造者的历史存照价值;东方则是以帝王为中心,以等级制为常规,把不为官、不入流的那一部分人排除在外,不能有作者的名字。这是我们展开东西方绘画比较研究首先遇到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有或没有署名,意义何在?艺术作品有名字,就可以形成更为稳定的流派延传和历史的承续关系,而没有名字状况就差了许多:艺术发展脉络不甚清晰,风格流派很难传承延续,同时对于后世的研究来说也是一个障碍。
敦煌虽然是壁画艺术宝库,但到目前为止我们却不知道那些壁画是谁画的,只知道是工匠所为;壁画艺术碰到好时代就是高峰,然后莫名其妙地衰落。一个非常优秀的工匠家族如果因为战争而没有延传下去,就会一下子滑到谷底,等变乱过去,后人对前人的成就完全摸不着头脑。这也是敦煌壁画从宋以降,尤其到了明清时代技艺荒废、一泻千里的原因。明清时代既新建洞窟,又对前朝原作进行修补,但效果很不好,与其说是修复不如说是破坏,这已成为业内的一个共识。这也能解释为何东方壁画不如西方壁画发展那么稳定:东方壁画没有大师延传的传统,皆为工匠所为。诚然,在纸本水墨画、书法篆刻等方面,东方是有大师延传的,但从整个文明的大格局来看,伟大的艺术都是以建筑为载体而进入历史的,单幅书画具有局限性。